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研究成果
首页» 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与创新

孙 静

 

 

 

伴随着计算机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微博、微视频、微公益、微创造、微阅读等以“微”命名的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一个全新的微时代(Micro Era)悄然而至。“简言之,微时代就是人们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实时、高效、互动的信息阅读、加工、发布和交流等社会活动的信息化时代”,它以资讯丰富、思想活跃、参与便捷、互动频繁等优势迅速受到大学生群体的青睐。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已发生变化,反思信仰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落差,以积极应对的姿态释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正能量,无疑是信仰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而又严峻的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仰教育发展的新契机

信仰教育绕不过微时代这个客观现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这个时代。而这个时代的新平台、新途径、新载体等层出不穷,同样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提供了新契机。

(一)信仰教育的载体日益拓展

诸如理论课、演讲比赛、寒暑假社会实践、专题报告等传统信仰教育的载体,因其形式单调、缺乏创新而削弱了感染力和吸引力。当前,几乎所有大学生每天都和微媒体打交道,大量的信息涌入并轻而易举地共享、评论、转发,每个人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与他人建立弱连接。如果信仰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这种弱连接,主动搭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新平台,微媒体无疑会成为信仰教育的崭新载体。打造微信信仰教育公众号、录制微课、发起网络微讨论等形式日益多见,高校通过校园数字化建设和大学生媒体中心等平台的搭建,会让大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教育资源,并使这些资源的使用变得生动活泼。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扩充信仰教育的知识,还可以利用微媒体的交互性来进行群体互动,可以和其他院校、专业、媒体的信息进行交流,在主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确立信仰。

(二)信仰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迎来新时机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革命、国家、阶级、民族等宏大命题,它更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微时代的来临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契机。微时代之所以受到大学生的热捧,是因为它可以促使大学生需求的自我实现。大学生在微媒体中对信息的讨论、发布、转载、评价等行为自由而平等,满足了他们的心理成长需求,成功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容易在内心升腾起自豪感和满足感,从而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且信仰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分析微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入手,找出影响深刻的社会热点事件和焦点现象,主动搭建平台对该事件和现象让大学生进行网络争论,“真理越辩越明”,在争辩中适时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引导,促使大学生理性思考,在繁复复杂的信息中培养去伪存真的本领,最终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并以此为据进行合理的行为选择。

(三)教学双方的心理距离有效拉近

传统信仰教育重视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虽然能够迅速把握教育主题,但也存在大学生不愿暴露真实想法的尴尬局面。面对老师与面对内心相比,大学生始终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进行诚恳、完整的表达。而这一问题在微时代能够迎刃而解,各种微媒体的普及为师生交流创建了一个虚拟平台,因其可有效推翻教学双方的心理屏障,缩短缩短人与人交往的心理距离,故而此种隐蔽而平等的对话姿态深受学生欢迎。此时的信仰教育工作者再也不是居高临下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思想交流的参与者,他们与学生一起在虚拟世界里发布和接受信息,平等地交流和互动,面对消除心理隔阂的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到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直面困惑,进而找到人生的方向。与传统信仰教育“板起脸来说教”相比,微时代的虚教育平台更容易让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增强信仰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二、微时代背景下创新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

  •  

(一)积极搭建信仰教育“微平台”

高校应积极应对微时代,使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在网络平台大放异彩,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渗入使之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首先要开发、利用信仰教育新载体。目前网络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宣讲资源常见于“宣讲家”、“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网站,诸如“学习小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学习粉丝团”、“共产党员”等微信公众号也有大量马克思主义信息资源,应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大学生,让他们了解信仰教育资源在何处得到。除了利用好网络资源以外,更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目的地搭建微平台,精心为大学生准备主流价值观资源,让信仰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的贴心导师。其次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承担信仰教育重任的老师应积极推进微博、微信、论坛、空间建设,细致地筛选和整理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相关的资料,结合网络热点事件、社会关注话题、校园先锋新闻等学生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分析,“将高高在上的生活哲理、德育理念融入到内容简练的微动态中”[2],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当然这种观点的传播切忌虚、大、空,只有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并进而成为他们的舆论先锋和话语领袖。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仰教育工作不能完全用微时代的“键对键”取代传统教育的“面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现实教育和网络引导的融合机制,新老载体齐上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仰教育的强大感染力。

(二)不断创新信仰教育“微方法”

微时代的信仰教育工作者要从内心接受微文化理念,逐步认识、利用、创新微媒体使用技巧,积极探索如何利用这一新生事物开展信仰教育,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掌握微时代的信仰教育方法,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

1、实现信仰教育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教学创新的脚步应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既然微时代的大学生日常生活已离不开微信、微博、微阅读、微视频等载体,课堂教学也可以突破物理时空的限制,使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网络并不完全是虚拟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它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世界反映出来的问题也必然有其现实根源,大学生信仰的确立始终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实践。如果把信仰教育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效果必然大大增强。

2、加强师生交流的微互动。教师通过微媒体建立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能够实现课堂教育与微教育的无缝对接。教师使用大学生喜爱的时尚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能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提高信仰教育工作的吸引力。通过这种微互动,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双方的互相理解,消弭双方的心理隔阂,另一方面还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认真分析研究之后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重视微媒体的舆论引导。“高校网友的重要特征是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网络舆情也因此表现出政治参与兴趣高、维权意愿强烈、立场激烈等特点。”[3]在微媒体广泛普及的今天,网络舆论无疑是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反映了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做,进行信仰教育必须摸清他们的心理动态,因此对微媒体进行舆论引导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高校之间应加强联系,共同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机构,及时研判大学生关注的网络舆情,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时进行舆论引导。

(三)努力培养信仰教育“微人才”

微时代的不期而至,使传统信仰教育中的信息发布权和话语主导权逐渐消解,教育者要想重新占领信仰教育高地,就必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微媒体技术,时刻关注最新的网络工具和舆论动态,这无疑对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建设一支应对微时代的人才队伍也迫在眉睫。

1、加大信仰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坚定未来社会建设者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至关重要,而这项伟大崇高的事业离不开教育者的辛勤耕耘。为了让信仰教育工作者适应微时代,高校应当加大培训力度,创造各种物质、精神条件满足他们的进取精神,使他们从观念到实践都能领会微时代背景下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和引导他们熟练运用各种微媒体,并能够通过微媒体坚守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

2、引导信仰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修养。微时代的信仰教育要求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知识结构,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微时代的广泛信息资源进行自我充电,吸取其他学科的有益养分。只有信仰教育工作者自身素养的不断提高,才能把当代科技发展成果融入传统课堂,在分析学生现实困惑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是信仰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养,过去那种“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的姿态再也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微时代。

(四)广泛开展信仰教育“微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微活动能够增强信仰教育的趣味性,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亲近马克思主义信仰,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首先,可以借助微平台开展主题竞赛,例如红色微博原创大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诗歌比赛、红色短信征集比赛等,这能够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信仰教育相结合,增强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其次,可以将微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比如学校的校报及其它刊物可以同时以微媒体的形式出版,学生点击手机或平板电脑可以轻松关注校园动态。对一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报道亦可综合运用校电视台、校电台与各种微媒体,使传统媒体的报道及时延伸到网络世界。再次,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信仰只有植根于实践,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高校信仰教育工作者应及时把握微时代脉搏,大力宣传微公益理念,鼓励大学生关注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及时把爱心转换为行动,利用点滴的善行,不断积累公益价值。比如打造贫困生资助微平台,号召有能力的学生每月捐出一元钱,让学生在微小付出中不断成就大爱,促使其内在道德力量的提升。微公益看似微不足道,但在汇聚融合后却能迸发出强大的社会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学习政治科学知识、树立人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让信仰真正扎根于大学生心灵深处,离不开教师紧跟微时代步伐进行教学方式的新尝试,离不开传统课堂与“微媒体”的密切联合,离不开理论与大学生心灵的对话。高校教师理应直面时代变化和观念更新,在微时代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 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2):61—62.

[2] 余佳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J].人民论坛,2014(32):141—143.

[3] 曹德欣.略论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63—6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12:9.